版权所有©两弹城旅游景区 | COPYRIGHT ZGLDC.NET 2019
绵阳金石文化全案策划
有一个代号902的地方
UPDATA:2022/02/09 | 作者:一缕晨曦 | 来源:曙光初照902

      902是中国第二个核武器基地的代号,这个基地的所在地叫902地区。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档《铭记》节目,有一期专门介绍这个地方说:

“在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历史上,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基地,第一个是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的221基地,第二个则是位于四川省绵阳、广元地区的902基地。担负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,当时的名字叫二机部九院。1969年到1970年,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的整体部署,这个单位从青海的高原搬迁到了四川的山区。”


    画面中出现的这个“两弹城”,其具体位置在四川省梓潼县长卿山西麓的山脚下,过去是九院院部,也就是整个902基地总部所在地。至于整个902基地,则是分布在绵阳、梓潼、剑阁、安县、江油、广元等市县的很多个地方。


902基地始建于1965

   刁筠寿和李英杰是902基地两位老书记,两人在晚年的回忆中都记述到902基地的初建时期。

   刁筠寿书记在回忆中写道:

“由于青海金银滩核试验基地在中苏关系没有破裂之前就选定,苏联专家熟悉这个基地,不便于保密,中央要求我们加快‘三线’建设,周总理指示另选基地,这样1965年我与其他同志一道赴四川、贵州选点,后来决定在四川绵阳地区再建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。”

又说:

“当时二机部、铁道部、交通部、工程兵几个部门几万人云集四川五个县搞‘三线’建设会战,开山凿洞,修铁路建公路,我任‘三线’工委书记,工程总指挥。”

刁书记说的“我任‘三线’工委书记,工程总指挥”,指的就是任902基地工委书记和902工程总指挥。


902基地初建时期,刁筠寿书记兼指挥长在建设工地上。


李英杰书记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:

“我们跋山涉水奔波了好几个月,在川西北选了梓潼、剑阁、江油、平武、安县、广元和绵阳等五县两市作为902工程地址。1965年8月,在成都召开了902基地基建指挥部第一次会议,传达了上级指示和国家建委会议纪要,宣布成立902工委和指挥部,由刁筠寿同志任指挥长兼工委书记,袁冠卿等五位同志任副书记,我和徐庆宝等同志任副指挥长,并组建了相应的办事机构。”

他还说:

1965年底,参加902基地施工的人已达两万多人,到后两年施工最高峰时,有三万多人昼夜施工苦干,……”

从两位老领导的回忆可以看出,902基地是从19658月开始建设的。

 

902指挥部“排灌站”

902基地开始建设的时候,指挥部的驻地并不是在长卿山西麓的院部,而是在长卿山东侧潼江南岸一个叫“排灌站”的地方,因为梓潼县把这里排灌站的几所房子腾给902工程作为落脚地,指挥部便以此为基础建成了机关驻地。

指挥部机关的办公室都是“干打垒”的平房,这些房子都是在指挥部领导的带领下,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自己动手盖起来的。所谓“干打垒”房子,实际就是一种用少量砖头作为房柱,用绳子穿起来的竹排抹上泥再涂上白石灰作为墙,用油毡作为房顶的简易房。这种平房一排约有七八个房间,整个指挥部机关大约有二三十排这样的“干打垒”平房,房屋的布局分为三大片:

西边一片紧邻川陕公路,是后勤机关各部门的办公室,车队的车库也在这里,所以中间有一块空地。

中间一片是业务部门的办公室,有技术处、基建处、通讯处、财务处等。指挥部领导人办公室的一排房子也在这里。

东边一片是政治部门的办公室,有宣传部、干部部、保卫部、群工部、工会等。

在中片和东片之间,是食堂、锅炉房和洗澡堂。



这张照片是指挥部的“干打垒”房子建好不久,刁筠寿书记在政治部讲话的一个镜头,图片中右一是指挥部工委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苗兆瑞,右二是政治部副主任吴福祥。

 

在指挥部的四周,拉有一圈一人多高的铁丝网,铁丝网外边是属于南桥生产大队的农田。在通往南桥三队的路上有一块坝子,这成为指挥部放映露天电影的地方。最初几年,各家都是在县城里租住当地人的房子,孩子们也是在梓一小或梓一中上学,只有在周六才去一趟“排灌站”,各自找到家长先在食堂吃一顿晚饭,接着看一场露天电影。对于脱离了城市生活的孩子们来说,这往往是最开心的时候。

“排灌站”这个地方作为902基地的中枢机关驻地,从1965年一直使用到1969年底。 

 

902大本营“三号地区”

902地区还包括散布在梓潼县城周围大山沟里的各个研究所,近的有几十公里,远的有上百公里,其中五所和十所在梓潼观义的交泰和兴隆(现玛瑙),一所、三所、四所在剑阁的马灯、开封和武连,二所在安县的太平,六所在梓潼和江油交界处的南沟和北沟,十一所在西沟,等。所有这些研究所都以“三号地区”为大本营。

所谓“三号地区”指的是梓潼县城附近地区,这里不但有902指挥部,还有设计院、医院、交运、器材、供办、邮局、银行、房产等单位,它们都是为整个902基地工作和服务的。

设计院坐落在县城西郊,走路几分钟就能进城。这里有座“周家大院”,是个有二层楼房的大院宅,原本是旧社会留下来的一座地主庄园,梓潼县把它腾给了设计院使用。设计院负责整个902基地建设工程的图纸设计任务,有很多分队驻扎在各个研究所的建设工地上。1975年,设计院机关从“三号”搬往绵阳,1983年迁往郑州,有不少工作人员和子弟留在了九院。

医院对外的名字叫“汉江医院”,最初坐落在县城北郊,有三栋二层的红砖楼房。医院从一开始就很正规,不但有门诊各科和药房,还有住院部。


这是“汉江医院”在梓潼县城北郊时的一张照片,拍摄于1969年10月,合影者中既有医院的医护和工作人员,也有他们的子弟。

 

交运处在县城北郊的“花果山”上,负责整个基地通勤车辆的管理和调度。在“三号地区”,每天发早、中、晚三次班车,车辆是跟城市公交车一样的大轿车。还往各所每天发一趟往返班车,最初几年班车是用解放牌卡车改装的敞篷车,后来也换成了大轿车。

供办在指挥部马路对面的长卿山脚下,后来改成了矿办。

房产科、邮局和银行都在城内。房产科在西街,有很多木工在这里维修办公家具,有一个食堂,指挥部在城关一小上学的一些孩子就在这里吃午饭。邮局和银行在北街,人们给外地寄信都是到这里来投递,落款的地址是“成都市×××信箱”,例如指挥部的通信地址是“成都市501信箱”。

1969年底以后,“三号地区”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,九院院部从青海221厂迁到了这里,驻地就在现在“两弹城”这个位置。随着院部的到来,原来在“排灌站”的902指挥部撤销了,这里的“干打垒”房子也推掉了,新盖起来的红砖楼房成了后勤所在地。同时,“汉江医院”也从城北郊搬到了潼江西岸,跟院部隔着长卿山的一道山梁,人们称为是“新汉江医院”,“老汉江医院”的楼房移交给了设计院,设计院搬往绵阳后在这里办起了技校。

也是在这时,一直在北京的九所也迁了过来,入驻在潼江西畔的曹家沟。不过,九所在这里只待了一年多,就又返回北京了。之后,曹家沟成了十二所驻地,再后来在这里办起了职工工学院。


“两弹功勋”于敏当时任九所理论部主任,于1969年底携家来到曹家沟。于敏之子于辛小时候在这里居住了一年多,这张照片是2020年他重返曹家沟时在旧居前的留影。

 

院部来到长卿山下

院部坐落在长卿山西坡下的一片山洼地里,这个地方原来叫白家湾,院部来到以后,成了这个地方的新地名。

院部跟指挥部有个不同,就是不但有办公区,而且也有家属宿舍区以及许多配套服务设施,有一个中心广场,还有中小学校、幼儿园、大礼堂、商店、招待所、卫生所、洗澡堂、邮局、银行、书店、照相馆等等,在长卿山顶上还建起了电视塔,“三号地区”都能收到无线电视信号,职工和家属的生活比过去丰富的多了。

广场是整个院部地区的中心地带,各种建筑设施从这儿往东南、西、北、和东北四个方向展开,东南边是办公区,大门面朝西,就是现在悬挂着“两弹城”三个大字的大门。家属区最初主要建在西边和北边,都是外走廊式的二层或三层红砖楼房,后来在东北山坡上又建了一些单元式的楼房。


从这张图片可以看出,由长卿山下的环山公路进入院部地区,要经过一段大下坡,在大下坡底端呈丁字型正对着的就是院部广场。


这张图片可以看到两所子弟学校的位置,还可以看到东北山坡上的单元式家属宿舍楼,其中在大下坡两侧的两栋六层楼,就像两个扼守关口的将军,被院部人称为“哼哈二将”。



这张图片是广场西边的楼房,其中前边两栋是筒子楼,后边几栋是外走廊式的家属楼。

 

院部广场是经常举行集会和各种大型活动的地方。70年代,广场北侧是一个很大的露天主席台,有时候在这里开大会。1975年过年前的一天,院里在这里召开四届人大报告会,两位院里的全国人大代表陈能宽和王淦昌参会归来作报告,讲周总理宣布要实现四个现代化,非常振奋人心。80年代初,拆掉了主席台,盖起了一幢三层大楼,二楼是院工会办公室,一楼是新华书店和各种开展文体活动的房间,这幢楼被人们叫作“工会大楼”。此后,广场每到过年都要举办灯会,198410月院里庆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周年,广场上白天举行庆祝大会,晚上举办焰火晚会,热闹非凡。


这两张图片都是院部广场。左图拍摄于1975年,矗立的是露天主席台。右图拍摄于2019年,矗立的是工会大楼。现在,工会大楼被“两弹城”景区改造成了迎宾楼。


1984年10月24日,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年庆祝大会在院部广场举行,陈能宽(左)和朱光亚(右)两位“两弹功勋”参加完大会之后,站在广场上交谈,身后的背景就是工会大楼。

 

院部广场的南侧是一幢二层楼房的商店,常用生活用品应有尽有。商店前面的路边,也经常有当地村民摆摊卖菜。


这张图片拍摄于2008年,院部所在地刚刚被梓潼县辟为“两弹城”景区不久,商店遗址成为景区的游客中心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院部来到之前,902地区的孩子们都在当地学校上学,被当地人叫作“厂矿子弟”。院部来后不久,在院部先后办起了向阳学校和曙光中学,各所也陆续办起了自己的学校,“厂矿子弟”们都从地方学校撤出来,回到子弟学校上学。19744月,在院部举行了一次全院中小学生春季运动会,有各所来的九支代表队五百多运动员参赛,项目设有田径、篮球和乒乓球,盛况空前。


全院第一届中小学生运动会,也是902时期唯一的一届学生运动会,这张运动员合影照的背景就是院部商店。

 

1992年,院部以及902地区的各所整体搬至绵阳科学城,902基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。据有关资料记述:

九院在902基地先后组织完成了29次核试验的实施、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、以及新一代武器研制攻关等国防科研内容。

    至今,九院人离开902地区已经整整三十年了。席慕蓉的《乡愁》诗说:

“离别后,

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,

永不老去。”

对于国家来说,这里曾是挺起民族脊梁的地方。对于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工作和生活过的人们来说,那些个隐秘在山沟里的“老点”,则是他们魂牵梦绕寄托乡愁的地方啊……


TEL:0816-5380866
两弹城旅游景区版权所有 | 绵阳金石易佳全案策划
相关内容信息版权归景区所有,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!
为了您的浏览质量,请您跳转是PC端网站!

立即跳转